
小吳哥(Angkor Wat) & 吳哥城(Angkor Thom) 建築於十一世紀之後 其中小吳哥(Angkor Wat)為蘇利耶拔摩二世國王(SurayavarmanⅡ)所興建 是以印度教為主的石雕建築群,建於AD1080~1175年 基本上吳哥建築皆以四方型為基本架構,有護城河,東南西北四面皆有通道連接內外 受印度教影響,通常以東面大門為正門 但此點在小吳哥(Angkor Wat)上有個例外 小吳哥(Angkor Wat)的大門面西 進入大門後便是迴廊 《迴廊》 四面迴廊皆雕有不同主題的壁畫 包含Ramayana、Mahabharata等印度古史詩以及當時國王貴族庶民百姓的生活 《壁畫》 再進至內層便是接連的三階平台,象徵印度教的宇宙 最後於最高階平台上,再建有高聳的塔 此為印度教世界中心-----Meru山,這是基本的建築構成 《小吳哥主塔,目前都在維修中》 古代高棉的測量已有相當高度的水準 故於春分、秋分時,太陽的起落會正對小吳哥(Angkor Wat)的主塔 此時適合照日出日落 《小吳哥的日出》 又古高棉文明和水的關係密切 故漫步於小吳哥(Angkor Wat)寺內,處處可見水池與主體建築和諧的共存 《白天以及清晨的小吳哥》 人是何時變得自大的呢? 這個問題在我心中升起 古代高棉人知道大自然力量的偉大 他們不與天鬥,不與地爭 每當洪水氾濫時,他們便退居高腳屋中補魚為生 每當洪水退去時,居民便利用氾濫平原的沃土近行農耕 這是多麼謙卑的順應天地自然法則的生活方式 而在神廟中更是謙卑的感謝天地,這是多麼和諧的生活態度 而千年之後的我們,竟因盲目變得自大 淹水就建堤防,潰堤一次就加高一次 不思與自然妥協之法,更進一步的想要控制自然環境 不知道這場戰爭何時結束,但我似乎已經看到戰敗一方的臉像了 吳哥城(Angkor Thom)是一個建築群 於十世紀初開始建造,前後歷經三個世紀,造就今日的另一個建築奇觀 《吳哥城城門》 其中巴本宮殿(Baphuon)正在整修,目前是封閉狀態 《巴本宮殿目前正在整修中》 重點便是巴戎廟(Bayon)<1180-1240> 《巴戎廟》 巴戎廟(Bayon)由闍耶跋摩七世國王(Jayavarman VII)所建 寺內有49座高塔,每座高塔上皆雕有闍耶跋摩七世國王的頭像 《闍耶跋摩七世國王的頭像》 當闍耶跋摩七世國王修建巴戎廟(Bayon)時,正是吳哥王朝的鼎盛時期 當時闍耶跋摩七世國王剛剛大敗Champa(現今越南),應該正是意氣風發的狀態 但為何在巴戎廟(Bayon)的面像卻是閉目冥思且安詳的微笑呢? 或是這時凱旋歸國的闍耶跋摩七世國王已經看盡了戰爭所造成的生離死別 在血流成河,橫屍遍野的勝利中,領悟了人生的道理,於是皈依佛教 但皈依佛教的同時,卻又不禁絕印度教的信仰,這是真正的慈悲吧! 而闍耶跋摩七世國王閉目冥思微笑的頭像恰恰深刻描繪了這位戰爭彪炳帝王在晚年參透人生的最好寫照 但是他所不知的是千年之後他的頭像飄揚過海到了法國,歸途遙遙不知期了! 《微笑高棉-----闍耶跋摩七世國王的微笑》